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1.dyndns.org)(xys888.dyndns.org)◇◇

从“霍金热”看媒体的责任

文志传

    霍金来了,卷起一股热旋风,大大小小的媒体,在最显眼的位置,打出大字标
题,“霍金风暴”啊,“科学热” 啊,“科普热”啊,等等,似乎全国果真掀起
了“科学热” ,“科普热”。

    然而仔细地观察观察,冷静地思考思考,不对了。这股“热旋风”,其实是媒
体造势造出来的,——媒体向来喜欢造势炒作。不妨回忆回忆,霍金1985年头一次
来中国的时候,何曾有过这般热?热衷于炒作的媒体,可真正懂得自己炒作对象的
意义?

    四年前,我写过两篇提倡科普的文章,一篇是《科普呼唤大师》,另一篇是《
展现科技魅力的智慧之光》。《科普呼唤大师》提到了霍金,提到了高士奇,提到
了华罗庚,提到了法布尔,提到了钱学森倡导博士研究生要准备两篇论文,一篇是
专业论文,一篇是对专业论文的通俗介绍。《展现科技魅力的智慧之光》则评论武
汉电视台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大型电视科普栏目《科技之光》,——这也是在中央电
视台开办全国第一个大型科普栏目。这个栏目被联合国教科文举办的电视节授予儒
勒·凡尔纳奖,《科技之光》的一些节目也先后在拉夫伯勒、巴黎、蒙特利尔、布
达佩斯、里斯本获得国际大奖。我的评论,意在说明电视对科普具有相当的优势,
提倡多开办这种类型的科普节目,因为那些所谓娱乐搞笑节目是无可比拟的。但是
这两篇东西,我年年投,一直没有媒体肯用。也许是人微言轻,也许是不合时宜,
也许是媒体的取舍标准,总之是石沉大海。直到今年五月,《展现科技魅力的智慧
之光》终于被一家媒体采用。《科普呼唤大师》则等到霍金抵达中国,才被采用。
说这么件事,并不是说我有特殊的眼光,我只是呼唤呼唤而已。我的意思是,媒体
对科学、科普造势,无可非议,但媒体的追求,却在造势前后不断诱导的恒温之中
,一如武汉电视台的《科技之光》。毫无疑问,这应该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吧!

    媒体的这种社会责任,对于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,具有重要,其表现也是许多
方面的。比如在炒作各类高考“状元”(我很不喜欢这个带有封建时代色彩的词)
,是否注意到他们的价值取向?是名牌大学,是热门专业!可是我们的基础专业,
如数学、物理等等,多年来一直冷得惊人。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指出:“一个国
家和民族对基础科学的重视,就犹如一次长期的投资。”他说,日本明治维新中的
一条重要改革就是“求学问于全世界”。这样做的结果是:几十年后日本在工业和
科学方面的成就足以媲美西方。100多年过去了,如今,日本本土已经培养出七位
诺贝尔奖金得主和三位菲尔兹奖得主,基础科学领域的成绩斐然。然而我们的媒体
对基础科学似乎没有热情,别说为基础科学被冷落大声疾呼,就是给块“豆腐块”
的地盘,也不那么容易啊!

    我总觉得某些媒体急功近利。比如热衷于拿什么大奖,拿了就热炒。奥林匹克
数学竞赛,我们的中学生每届都名列前茅拿大奖。适当报道一下,对推动数学学习
自然有好处。但媒体却把镜头对准大奖,就有急功近利之嫌。其实数学界并不看重
这一奖牌。据追踪调查,那些拿了大奖的中学生,能造就成为学者的少见。光靠大
题量训练,也许能拿大奖,但未必能出学者。记者为什么不多采访一些科学家,听
听他们的意见呢?基辛格卸任后,有意去哈佛当教授,条件是不上课,哈佛断然拒
绝了,因为教授必须授课,决不能埋头做自己的课题。看看我们的教授吧,把授课
作为自己第一责任的虽然不少,却也不多。把自己的课题作为第一责任,也许能出
成果,但也有急功近利之嫌,因为放弃了第一责任,也就是放弃了长远目标。媒体
的急功近利,不也是如此吗?

    在科学、科普的倡导上,媒体应该懂得自己的责任,应该高瞻远瞩,具有长远
的目标。自己不懂不要紧,学就是了。比如采访霍金,至少要读几遍《时间简史》
,读不通正是采访的切入点,——不少读者想知道这本书所蕴涵的精神,想知道怎
么去读。记者不读,提些读者并非急于了解的问题,甚至提些外行的问题,怎么去
引导读者?

    当然,“霍金”的确是额外起来了,但离科学热、科普热还远。媒体应该借这
股热深入做写文章,让逐渐热起来的科学、科普保持恒温。这是媒体的责任,——
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1.dyndns.org)(xys888.dyndns.org)◇◇